奇异果体育水果出口范文10篇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近年来水果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出口占生产量的比重仍然比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1998年中国水果总产量达5503.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2.7%;2004年,总产量达到782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73%;2006年全国水果总面积超过10000千公顷,总产量达到16700万吨,占全世界水果总产量的20%以上,人均年占有水果量接近70千克,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76千克水平相差无几,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这对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成就。产量增长的同时,中国水果的出口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出口额在2004年达16.47亿美元,是1999年的2.83倍。5年内年均增长36.6%。但是,我国水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却非常低。1998年中国出口水果67.4万吨,仅占当年水果总产量的1.19%;1999年出口82.8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28%;2000年出口89.8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39%;2001年出口97.5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41%;2002年出口123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71%;2003年出口161.6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2.10%;2006年,出口水果370.16万吨,还不到水果总产量的3%。
上述数据充分印证“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水果贸易强国”,说明我国水果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很低,我国水果的生产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除掉我们本身的诸多限制因素外,来自外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进口水果的农药残留、卫生标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果树生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植物检疫的要求,其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果品生产与加工、储运等上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农药残留和生物激素含量达不到无公害“绿色”标准也都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果品的大量出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主要水果生产大国之一。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水果出口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还存在着结构失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水果的出口。
1水果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苹果、柑橘、梨三大果树种植比重偏大,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苹果、柑橘、梨在我国水果的总产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水果产品的多样化,也不利于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2果品质量差,销售价格低。目前,我国优质果品仅占水果总产量的30%,而这30%的优质果品中又仅有5%的果品属于高档绿色果品,可与国外优质果品进行同台竞争。例如,优质苹果3—4元/公斤批发畅销,而低档苹果低至0.60—0.80元/公斤也难以销售,进口果品和优质果品的高价畅销与国内低质果品的低价滞销形成巨大反差,而形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果品质量。在果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质量,是加速果品产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3绿色果品产量少,出口受限制。由于我国果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达不到进口国要求,果品出口受到一定限制。2001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4.67%,2002年为15.01%,2003年为15.70;但同期我国水果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7.49%、7.34%和8.14%。这说明我国水果出口所占世界比重与我国水果生产量所占世界比重是极不相称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水果绿色果品产量太少,而其他果品出口则受到限制。
4出口量少。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20%,但我国水果出口量却很少,出口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从世界主要水果出口品种的柑橘和苹果来看,中国的柑橘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0%,但出口量只占2%,远低于主要出口国的西班牙、巴西和美国。而苹果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近年来苹果的出口尽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出口也只占6%左右,比起法国、美国和意大利等主要出口国仍有相当的差距。2003年,我国水果生产总量达到7689.3万吨,但也仅出口161.6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10%;2006年,出口水果370.16万吨,还不到水果产量的3%,这充分说明我国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远非水果贸易强国。
我国水果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东盟、俄罗斯、我国香港特区以及欧洲的荷兰、德国等市场。如2003年1月至11月,我国水果出口金额达11.82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出口2.64亿美元,对东盟出口2.13亿美元,对美国出口2.11亿美元,对德国出口0.8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0.77亿美元,对荷兰出口0.58亿美元,对香港特区出口0.51亿美元。以上几个国家和地区就占我国水果出口总金额的80%以上。由于出口地区过于集中,当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贸易政策发生变化时,我国水果出口将随之产生明显的波动。三、“绿色冲击波对我国水果出口的负面影响
1制约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增长。我国水果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水果出口额占到我国水果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都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它们更愿意动用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水果产品的出口。例如,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添加剂)制定了限量标准,实现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限量标准包括暂定标准、现行标准、豁免物质、不得检出标准和一律标准等5种标准。与以前的标准相比,限量指标数量大幅增加,限量指标更为严格,需检测的项目成倍增加,这大大限制了我国热带水果进入日本市场。自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有大约60%以上的水果出口企业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可以说,人世后,我国水果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变宽了,但门槛并没有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水果出口的重要障碍。2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适应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标准,我国水果出口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有关手续和相关费用,从而导致我国水果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大幅度增加。同时,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我国一些水果出口企业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用和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这些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使我国水果出口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丧失原有的价格优势。
3贸易摩擦频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发达国家近年来经常以保护环境为名采取单边贸易措施,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水果的进口,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并且,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区域外的水果包括我国水果排斥在外,给我国水果出口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风险。对我国出口企业来说,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面对极其苛刻的市场进入壁垒,而且还要面对水果出口过程中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各种贸易摩擦,承担的海外风险进一步加大。
1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水平低。商品化处理是促进果品营销,使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其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水果产业的生产者及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产后商品化处理的重要性,对这一环节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果品商品化处理的技术还很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处理量还很少,平均商品化处理率只有5%左右,这样水果不仅容易腐烂,而且由于外观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价格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多数果农文化程度偏低。绿色环保意识差。我国水果生产绝大多数采用自由分散式的种植方式,种植往往以户为单位。种植者文化素质高低不一,想法千差万别,再加上绿色环保意识差,在实际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不同的生产者使用化肥不同、喷洒农药不同、采摘时间不同,水果的外形、大小、成熟度也就不一样。因此,果农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制约水果商品化的重要问题。
3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果品生产周期长,果园前期投,风险高,但我国政府目前缺乏具体的扶持果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对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奇异果体育、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业、改进果品储藏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没有果品专项指标,果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减免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特产税部分返还没有得到落实等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我国果品的竞争力。
4我国的绿色环境标准较低。绿色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国外的标准相比过低,企业缺乏有效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力。在我国19278项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生产阶段就已经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工作却相当落后,周期也长。由于我国的水果出口标准落后于国际标准,造成国内检验合格的果品。在出口时因为抗生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进口国退回或销毁。
5企业绿色认证反映迟钝,认证能力低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此反映迟钝,申请认证不积极。截至2001年上半年。我国已经获得认证的企业仅500余家,其中一部分还属于合资企业,更多的中国水果出口企业还徘徊在ISo14000认证之外。
1加强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相当于水果“美容”。我国目前水果市场的果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至5成,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加上我国水果生产的规模与产品的数量等条件,都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若能搞好水果产后的商品化处理,按照不同水果品种的特点,分别做好清洗、打蜡、分级、贴标签、包装等工作,那么不仅有价格优势,还可以凭借果品自身的品质与国外水果竞争,增强我国果品的竞争力,提高果品的附加值。发展现代水果物流,对加快我国水果物流体系建设步伐,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实行物流全程控制,发展水果出口贸易,解决水果“卖难”的问题,为早日实现从水果生产大国向水果产销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水果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出口前景。日本虽是水果进口大国但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以保护环境食用安全等为由设置环境贸易壁垒并逐年升级环境壁垒使其成为日本限制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壁垒。环境贸易壁垒令我国对日水果出口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
环境壁垒具有隐蔽性灵活性的特点涉及贸易复杂的方方面面在各项法规的庇护下又具有合理性。近年来日本的环境壁垒不断加强几近苛刻。
1947年《食品卫生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最重要的法典并多次修订。此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农产品与食品卫生安全的法规条款。1948年的《农药取缔法》1952年的《营养改善法》2003年的《食品安全基本法》。以上关于环保的法规规定越来越严格:从上世纪只对个别超标食品采取的废弃或退货处理到21世纪初的对多次农药超标违反率达到5%以上的产品采取全面禁止进口措施的升级壁垒。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简称“肯定列表制度”)的规定最为严苛。在其出台之前,日本只对目前世界上使用的350种农业化学品(占农业化学品的二分之一)制定了限量标准。“肯定列表制度”的规定限量标准覆盖了所有的农业化学品和食品,其中对没有规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一律遵从0.01PPM的统一标准。可见,“肯定列表制度”对要检测的农业化学品覆盖面更广残留限量要求更严格我国水果出口面临重大挑战。
1989年开始日本环境协会(JapanEnvironmentalAssociation,简称JEA)开始在环境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正式执行环境标志制度旨在通过授权某些产品使用生态标志减少环境污染。1989年日本环境标志项目分为7类产品到2003年3月JEA已经将项目产品类别扩大到64类5476种产品针对每一类产品JEA都严格规定了详细的认证标准和具体程序。凡进入日本市场的进口商品相关部门都会预先在国内做好调查分析确定其市场需求并经过日本极具繁琐的生产工艺流程合格评定以及检验程序才能获得进入日本市场的通行证。这种时间周期长的检验对难以保鲜的水果产品造成致命打击。
环境壁垒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商品本身品质的要求而是延伸到整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去了。日本植物检疫的指导是《植物检疫法》制定植物防疫实施细则。根据该法规的规定凡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来自甚至经过发生国家的寄生植物和土壤一律严禁进口。如:日本禁止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地区橘小果蝇和瓜果蝇疫区的柑橘类苹果梨桃葡萄草莓等水果以及来自中国苹果蛾疫区的苹果梨桃樱桃等水果。日本植物卫生检疫体系复杂农产品不仅要通过农林水产省的检疫还要由厚生省进行卫生检疫另外食品原料的植物首先接受检疫通过者再进行食品卫生检疫。日本通过双重检疫达到设置卫生检疫的壁垒的作用。目前由内阁府起草的行动计划草案已基本清晰。草案将提出建议要求食品行业者必须将食品流通全过程的有关记录保留一定期间以便追根溯源。目前日本只对牛肉生产强制实施了这一制度农水省正考虑将其扩大到食品。该行动计划包括50多项措施及实施期限其中还包括强化进口食品检疫年内将检疫卫生监督员增加330人等。
日本1991年颁布的《回收条例》,1992年《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等一系列的法规,要求包装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率达到50%以上实施绿色储存绿色运输。由政府起草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于1993年6月生效有选择的回收包装废弃物1995年1月1日起日本不再使用非可循环利用的塑料包装1995年4月提出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政府获准企业对包装废弃物处理。此后又制定了《容器包装法》《再生资源促进法》避免采用难以再次利用的包装。对我国水果实行绿色包装来说应付以上三个环境壁垒已经分身乏术发展绿色包装的资金严重不足受到包装壁垒的阻碍。
在加入WTO之后几乎所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都面临了绿色贸易壁垒逐步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据检验检疫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欲出口的水果大约有100多万吨但顺利出口的只有一小部分。由于日本出台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使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和瓜果类产品遭到严格限制“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范围阻止了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残留监控检测费用增加产品成本大幅增加产品竞争力降低。我国对日本出口的水果增幅明显下降其中鲜香蕉、鲜荔枝、鲜菠萝等影响较大。中国农产品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对日水果出口出现负增长。2006年我国的水果总出口量为386.19万吨,比2005年增加1.92%,而我国向日本出口水果的出口量为39.02万吨比2005年竟减少了2.24%之多。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2006年6月~12月的6个月里我国对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4.25万吨冷冻草莓总金额达4234万美元其中出口最多的是日本市场为8890吨占出口总量的21%出口金额1005万美元。与2005年相比数量减少16%。
2006年8月日方检测出我国一批冷冻草莓甲胺磷超标后对来自中国的冷冻草莓的抽检率由原先的10%提高到50%并开始关注其他水果的检验。其他发达国家也效仿日本做出针对水果进口的环境贸易壁垒设置。日本规定禁止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地区橘小果蝇和瓜果蝇疫区的柑橘类苹果梨桃葡萄草莓等水果。美国相继规定存在果蝇的地方其水果进口必须提供补充文件并包装良好否则禁止进口以防止可能由进口水果带入的虫害。这无疑是环境贸易壁垒从一国扩展到多国以至全球的恶性循环。面对连锁反应导致的各国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变动使得我国水果出口生产企业难以做出及时应对退货等事件经常发生给企业和果农带来严重损失。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对自由贸易的任何扭曲都会损害贸易国的福利水平。发起国的环境贸易壁垒会给给他国带来的福利损失。2002年以来日本对我国出口的水果检疫措施不断加强对我国水果的批批检验导致通关放慢加上水果保鲜期短作为产量第一大国我国水果腐烂损失也高居全球榜首每年在贮藏、运输当中变质的水果占总产量的七分之一造成水果品质下降同时检验抽样数量增加检验费用从每批次5万日元提高到80万日元迫使日本进口商不得不放弃我国的订单。《肯定列表制度》实行后2006年6月到12月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冷冻草莓遭遇日本命令检查并检测出假胺磷和指定外添加剂聚山梨醇酯预备出口的水果无法通过进口海关使我国果农和相关加工出口企业直接遭受了损失。
我国果农是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种植果树采用不同的标准;有些果农留作自己食用的水果不施农药对出售的水果则盲目追求数量滥用农药的传统种植方式必须改变这种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实行标准化:根据水果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经营标准来选择合适的生产技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水果的质量要求。
这些要求的实现首要依赖果农生产技能素质提高为前提。劳动力是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其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果生产发展的前途。果农要改变以往保守观念(认为提高生产技术是技术人员的事不主动地学习水果生产技术提高种植能力;果农就只管生产销售不是我们能够控制和掌握的)成为敢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型市场化果农学习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日本进口水果的相关要求针对相应要求施加无公害农药并加强种植周期内的果树质量控制。为绿色水果对日贸易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果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管理加工管理市场管理各个环节是互相衔接协作的因此必须用科学手段进行决策规划实施对各个环节实施协调的管理。
注重水果的质量安全必须在水果加工过程中实施高效率的管理。因此产后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产品质量检验均应纳入规范标准化的轨道。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但受到日本环境壁垒影响较为严重的水果等园艺产品的加工管理标准力求与国际标准接轨。如:日本市场上的水果加工品50%来自于中国其中我国对日的苹果汁出口占总出口量的近18%如此大的竞争优势却遭遇环境壁垒。我国应该积极遵照日本《食品卫生法》的要求进行水果深加工;加强加工管理避免出现标准化的水果原品在加工环节中出现首次污染的现象。此外严格执行水果的包装制度水果在进行消毒灭菌、分级、包装、密封等加工后再出口减少环境壁垒引起的贸易摩擦的发生。
水果出口贸易企业应积极从政府商务部门行业协会获取对日本水果出口的信息;关注日本市场环境壁垒的动态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出台;及时了解果品信息并向果农和果品加工企业通告最新制度要求;如:建立包装TBT/SPS咨询机构收集日本包装TBT的最新动态使得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输日食品的被扣批次。进一步与合作果农和加工企业协作避免果品出口因不符合要求而遇到困难。针对日本对水果进口的管理方式日本市场的需求和鲜果通关的保鲜程度向果农和果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动态协助其产业结构调整将易变质的鲜果转为深加工品再出口避免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无谓损失。
果品行业必须在专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的社会责任。积极防范各类壁垒风险在应对绿色壁垒的同时更加防范蓝色壁垒。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建立了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制度旨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保障工人得到合理待遇和理想的工作环境。但SA8000采取相同的社会条款来衡量和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蓝色壁垒。我国果品对日出口必须在现有的突破环境壁垒的基础上事前打好蓝色壁垒的预防针。在SA8000标准的问题上果品行业协会在其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坚决反对发达国家以SA8000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并组织企业统一行动协调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贸易与劳工标准的讨论制定尽可能减少蓝色壁垒对我国水果产业的出口影响。
[1]张强华等:以农业良好操作规程(GAP)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浙江农药科学2007.4376~378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共同庆祝**市蔬菜水果出口注册基地启动仪式,这是我们**果蔬经济区发展中的一件盛事,更是辽中县委、县政府重视调优农业结构的丰硕成果。借此机会,我代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向多年来给予我乡关心与支持的省市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乡位于辽中县城北8公里,全乡有10个建制村,22个自然屯,版图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万亩。全乡有9个村是以日光温室果蔬生产为主导产业,共有高标准日光温室6500栋,棚菜面积达到1.9万亩。年产各种蔬菜水果12万吨,年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纯利润1.4亿元,仅日光温室生产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70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5%。尤其是我乡被市政府确定为果蔬经济区以来,在日光温室建设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效益明显提高。按照农产品出口基地目标要求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严格操作程序,规范用药标准,实行“五统一”等办法,使我乡日光温室所生产的蔬菜水果达到绿色无公害和出口质量的要求,为我乡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抓好施肥关。按照有机食品的要求,我们乡*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引进**树新畜禽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元,新建有机肥厂一处,将农家肥进行无公害处理,确保棚区全部用上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肥。
二是抓住种苗关。在种子引进和新品种试验推广方面,我们先后引进了荷兰瑞克施旺系列和百利系列,并与辽宁维生种苗公司合作,实行订单育苗的办法,实行统一供种供苗。同时,为提高种苗的繁育能力,基地又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一处占地15亩的种苗繁育中心,为农户生产提供合格种苗。
三是抓好技术指导关。在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方面,我们与**科技开发研究院和**农科院结成对子,聘请3名专家教授进行科技咨询与服务,对农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基本形成了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服务网络。同时,全乡还聘请了专兼职技术员和植保员37位,已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农民达到3000多人。
四是抓好产品质量认证关。我们基地已有番茄、温室葡萄、芸豆、西芹四个品种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了绿色标识,注册了近海大宝牌果蔬商标,我们生产的蔬菜和水果在省内实现了免检,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为加快果蔬经济区发展,我们又成立了三个专业经济合作社,现有社员3000多人,合作社成员与出口公司签订了生产销售合作协议,严格按规程组织生产,实现了公司和农户双赢的良好局面。
五是把好用药关。规范用药是保证果蔬产品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在用药方面,指定了3家农药商店,实行统一进药、统一销售、统一用药。以公示进药渠道,登记销售台帐,检查用户记录等办法,跟踪棚区用药,坚决杜绝国家禁止的药品上柜和施用。同时,与县执法大队配合,不定期进行检查抽查,保证药店上柜药品质量。
六是把好产品出口关。为做好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我们基地又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一处占地15亩的农产品检测中心,不定期对基地农产品实行免费检测,同时,自觉接受国家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飞行检测,确保为市场提供合格放心的农产品。
自1991年中越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以来,两国在经贸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中越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空间的研究。但是国内外对中越的水果贸易研究仍然是很少,大多数都在越南与中国农产品分析里面提到水果产品,或者中国与东盟水果贸易,里面有提到中国对越南水果贸易的研究。而且重点一般都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水果贸易,都没有提出详细的数据。由于水果是中越最主要的贸易产品之一,并中越水果贸易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点,不可能只按照理论上来分析,本文主要通过中越两国水果贸易指数发展现状,并提出双方水果贸易的竞争力和互补性,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定量上把握影响两国水果在零关税计划前后的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因素.
基于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模型(CMS)的研究,是用来反映一国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应当保持不变。最初由Tyszynski(1951)提出恒定市场份额模型是研究贸易波动因素的主要方法,用来分析出口国家市场份额的变动。后来经过Leamer和Stern(1970)、Jepma(1986)以及Milana(1988)等人多次修改完善,成为研究贸易波动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模型之一。这个模型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在出口增长的原因以及出口竞争力变动的研究中。比如,孙林、赵慧娥(2004)对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杨莲娜(2007)利用CMS模型分析近年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王红斌,朱再清(2007)将用CMS模型进行了二阶分解,增强了模型的解释力,分析了中国及其主要竞争对手向日本出口肉类的变动,并试图分解出各影响因素对肉类出口变动的作用程度。近期,一些学者开始使用CMS模型来研究进口波动,比如周力,应瑞瑶,江艳(2008)基于CMS模型的因素分解对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波动研究。何树全,周静杰和苏青娥(2009)用CMS模型研究了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因素。
鉴于中越贸易在未来农贸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两国水果贸易发展现状,并提出双方水果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定量上把握影响两国水果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因素.
CMS模型(ConstantMarketShareModel)是用来反映一国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应当保持不变。因而由该模型推导出来的出口变动与实际出口变动的差别可以归结为竞争力的变化。
本研究使用的是经过Jepma(1986)改进的CMS扩展模型对一国出口变动的分解分为两个层次。
其中,X表示出口国进口国的总出口,Xi表示出口国对进口国商品i的出口;S表示为出口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而Si则表示出口国商品i在进口国市场份额。上标0表示初始年,1表示终止年,△则表示变量在终止年份和起始年份之间的出口差额。
在一层次分析中,出口产品的变动因素分解为(1)结构效应、(2)竞争效应以及(3)交互效应。结构效应反映的是由于目标市场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变动而导致的一国出口额的变化;竞争力效应衡量的是一国的出口增长同世界的进口需求结构的适应程度;交互效应则表示由于出口国出口结构的变动与目标市场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变动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一国出口额的变化。
在第二层次分析中,结构效应又分解为:(1a)增长效应,由于进口国市场的进口规模的扩大而导致一国出口额的增长;(1b)产品结构效应,由于一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效应而导致的一国出口额的变化。
竞争力效应分解为(2a)综合竞争力效应和(2b)产品竞争力效应。综合竞争力效应反应的是由于一国出口在世界总进口中的份额变动而导致的一国出口额的变化;产品竞争力是由于在特定市场中特定商品的份额变动而导致的一国出口额的变动。
交互效应分解为(3a)净次结构效应和(3b)动态结构效应。净次结构效应反映的是一国出口结构的变动与进口国进口规模变动而导致的一国出口额的变化;动态结构效应衡量的是一国出口结构变动与世界进口结构变动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一国出口额的变化。
运用上述CMS模型(1)式和(2)式,对2000-2007年中国向越南出口的水果总额的变动进行逐年分解,最后计算得到2000-2007年中国各类水果对越南出口额变动的分解结果,表2是第一层次分解的结果,表3是第二层次分解的结果。
由表1来看,从2000-2007年,中国对越南出口的水果总额有两个阶段2000-2001年的衰减期;2001-2005年的快速增长期;2005-2007年的调整期。
其中2000-2001年的对越出口减少是由于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的负影响引起的,说明了这一期间中国水果对越出口的竞争力减弱,而越南的水果进口总规模却是增加,进而导致中国在越市场份额的逆向降低,中国在这个期间错过了巩固其在越南水果市场地位的好时机。
2001-2004年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甜蜜期,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都呈现正影响。说明对越出口的提升一方面由于越南对外进口水果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出口水果的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竞争力效应仍较小,贡献度有限,且2001-2002年,2003-2004年两个时期,中国在越南水果市场份额都处于下降。
2004-2005年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竞争力效应再次呈现负影响,说明当年水果竞争力再次减弱,在越水果市场份额下降,对中国对外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2005-2007年期间,中国对越水果出口再次出现调整减弱,其中2005-2006年减弱原因在于竞争力效应的负影响及相应带来的交叉效应的负影响;2006-2007年则是因为越南对外进口水果规模的减少,而带来的结构性效应和交叉效应的负影响。
为了判断2003年东盟水果零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越南水果贸易的影响,分别对2001-2003年,2004-2007年进行效应分解。
结果显示从两个时期,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规模都呈现增长态势,2001-2003年结构性效应指数为82.55,但是由于竞争力的负效应,导致市场份额急速下降,几乎消除了东道国进口扩大而产生的正效应;而在2004-2007年间,结构性效应和竞争力效应都呈现正影响,但由于交叉效应的负值显示这一期间中国在越市场份额与越南水果进口需求规模的变化不一致,呈急速下降。
由表2来看,2000-2001年、2006-2007年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总额的减少是由于动态结构效应大幅下降所致,分别为-25.41、-34.75和-46.41;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年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总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越南水果进口需求规模扩大所致(增长效应);2005-2006年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总额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产品结构效应的正影响,以及综合竞争力下降导致的综合竞争力效应和越南进口需求增长情况下中国产品市场份额下降的负影响(动态结构效应)。对于2001-2003、2004-2007年两大时期中国对越水果出口增长最大的正向影响为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需求增长较快的某组水果商品上(产品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而最大的负向影响都是在越南进口需求增长情况下中国产品市场份额下降(动态结构效应),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出口水果商品对于综合竞争的下降。
增长效应:除了2005-2006年、2006-2007年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的增长效应为负数外,其余时间由于越南水果进口需求规模扩大而促进中国水果出口的增长,表现为2000-2005年各段时间增长效应指数均为正值。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整体还是显示为增长效应的正向影响,并未受到水果零关税的影响。
产品结构效应:除了2006-2007年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存在产品结构效应负指数,表明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集中在越南需求增长较慢或未增长的水果商品上,其余各年中国对越南出口的产品结构效应为正值,表明是集中在越南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水果商品上。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整体也是显示为产品结构效应的正向影响。
综合竞争力:2001-2004年这段时间中国对越南出口水果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幅度最大,一直变现为正指数,为中对越水果出口的增长做出贡献,但是其余各年的综合竞争力皆为负值,特别是2004-2005年下降最大,综合竞争力指数为-17.83。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整体显示为综合竞争力的负向影响,且在零关税实施后综合竞争力下降幅度巨大,产品受面临竞争压力加剧。
产品竞争力:2006-2007年中国对越南出口的水果的产品竞争力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2000-2001、、2004-2005、2001-2002年。其余是产品竞争力为负值,产品竞争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2005-2006年的产品竞争力下降幅度最大为-1.96。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整体显示为产品竞争力的正向影响,且产品竞争在近年有较高的提升幅度。
净次结构效应:2001-2004年及2005-2006年的净次结构效应指数为正值,表明这段时间中国水果对越出口结构的变动能够适应越南进口规模的变动,而其余2000-2001、2004-2005、2006-2007年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越南进口规模的变动,表现为净次结构效应的负值。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零关税实施前中国水果对越出口结构的变动能够适应越南进口规模的变动,零关税实施后中国水果对越出口结构的变动不能够适应越南进口规模的变动。
动态结构效应:只有2002-2003年的动态结构效应指数为正值,且数值很小,表明该年中国在越南水果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其余的各段时间的情况则相反。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整体显示为动态结构效应的负向影响,且效应贡献度都很大,分别为224.44%和376.89%,表明在越南对外进口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产品未能把握机会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反而在竞争中不断的丢失市场份额。
运用上述CMS模型(1)式和(2)式,对2000-2007年越南对中国出口的水果总额的变动进行逐年分解,最后计算得到2000-2007年越南各类水果对中国出口额变动的分解结果,表3是第一层次分解的结果,表4是第二层次分解的结果。
由表3来看,2000-2001和2005-2006年越南对中国出口水果总效应为负值。在这两个阶段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减少是因为结构效应与交叉效应在下降,而2001-2002、2003-2005年越南对中国出口的水果总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是中国对外进口水果规模的扩大,表现为结构效应的正影响,而2002-2003年、2006-2007年越对中水果出口的增长原因在于竞争力效应的正影响,表明当年贸易越南水果产品的竞争力优势明显。
为了判断2003年东盟水果零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越南水果贸易的影响,分别对2001-2003年,2004-2007年进行效应分解。
结果显示从两个时期,2003年前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规模处于下降态势,虽然产品竞争力优势明显,但由于中国对外水果进口规模的缩减,虽然市场份额有所提高,但是终究改变不了贸易总额下降的局面;而2003年后,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一改之前的颓势,迅速转变成为增长态势,结构性效应和竞争力效应都呈现正影响,虽然由于交叉效应的负值显示这一期间越南在中国市场份额变化与中国水果进口需求规模的变化不一致,但并未改变其出口总额上升的局面。
由表4来看,2000-2001年的总效应减少是主要是由于越南在中国进口规模增长较快的水果产品上市场份额增长较慢甚至下降(动态结构效应),动态结构效应值为-75.16。而2005-2006年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规模总效应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对外水果进口规模的整体下降(增长效应),增长效应值为-23.77。
2001-2005年以及2006-2007年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总效应呈上升态势,其中2002-2003、2006-2007年总效应为正值主要归因于综合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大量上升分别为;而2001-2002、2003-2004年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总效应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越南水果出口只要集中在中国进口规模增长较大的几类水果商品上(产品结构效应);2004-2005年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总效应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水果对外进口需求规模扩大所致(增长效应),增长效应值为92.14。
对于2001-2003、2004-2007年两大时期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增长最大的正向影响为越南水果的综合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而最大的负向影响都是在越南水果在华市场份额的变动与中国水果进口规模变化不一致(动态结构效应),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越南水果商品出口结构性调整能力不强,不能对中国水果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增长效应:2000-2001、2002-2003、2005-2006和2006-2007年四年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增长效应为负值,表明这段时间中国对外进口水果规模的整体下降情况。其余时间由于中国水果进口需求规模扩大而促进越南水果出口的增长,表现各年增长效应指数为正值。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显示为2001-2003年间中国对外水果进口的下降态势和2004-2007年中国对外水果进口的增长态势,可能正是由于零关税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对外水果进口规模的急剧扩大。
产品结构效应:2001-2002、2003-2004、2004-2005年各段时间的产品结构效应指数为正值,表明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集中在中国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水果商品上,其余2000-2001、2002-2003、2005-2006、2006-2007年越南对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效应为负值,表明是集中中国进口需求增长较慢或者负增长的水果商品上。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显示为2001-2003年间产品结构效应的负影响和2004-2007年越南水果产品结构效应的正影响,表现为2003年后中国对越南集中出口的几类水果的需求扩大。
综合竞争力:除了2003-2004、2004-2005年两年期间越南对中国出口水果的综合竞争力为负值,其余各年均变现出越南水果的综合竞争力上的优势,特别是2006-2007年越南对中国出口水果的综合竞争力效应值高达72.58。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显示为整体上越南水果竞争力优势不仅没有改变,甚至在近年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愈加明显,为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规模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产品竞争力:除了2001-2002、2003-2004、2004-2005年三年期间越南对中国出口水果的产品竞争力为负值,其余各年均变现出越南水果的产品竞争力上的优势,特别是2006-2007年越南对中国出口水果的综合竞争力效应值高达73.48。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显示为整体上越南水果竞争力优势不仅没有改变,甚至在近年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愈加明显,为越南对中国水果出口规模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净次结构效应:各年的净次结构效应都表现的较弱奇异果体育,其中2002-2003、2004-2005年的净次结构效应都在于负值状态,表明越南出口结构的变动不能够适应中国进口规模的变动;其余各年皆变现为正值,但效应值和其他效应相比显得很微小,最大为2003-2004年,也仅为2.17,表明了越南水果出口结构无法根据中国进口规模的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显示为整体上越南水果经济结构效应的正影响,但是影响效应较弱。
动态结构效应:2000-2007年7年的动态结构效应指数皆为负值,表明越南在中国水果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慢。从2003年前后两段时期来看,也显示为整体上越南水果在中国水果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慢。
对于中国来说,在短时期内,对中国热带水果产业将带来严峻的挑战,实行零关税前中国对越南水果出口规模都呈现增长态势但零关税实行之后由于交叉效应的影响导致急速下降.。从当前中越两国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行水果零关税政策的有效途径。从以上分析得知,中越水果零关税政策的启动对中越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符合越南和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期战略目标,也符合两国往来贸易的长远发展利益。特别是越南在实行零关税前出口金额到中国有下降态势,从零关税以后越南却对中国水果出口迅速转变成为增长态势,由于结构性效应和竞争力效应都呈现正影响。
[6]何树全,周静杰,苏青娥.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70-75
[7]孙林,赵慧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7):46-52
近几年来,我国的水果业正在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竞争。我们要面对现实,使果农树立起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尽快适应市场的需求。从果品的质量看,只有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从产品的外观、内质,包装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才能提高我国水果产品在国外及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从果品的储藏看,要改变部分果农储藏能力低、储藏设施落后、土法储藏的现象,实行冷库储藏或气调库储藏,延长货物寿命,提高水果的保鲜能力;从果品的销售看,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由市场决定供求变化,因此,必须尽快实现与全国这个大市场的融合及与世界市场的接轨。跟上时展的节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建立现代化的水果生产模式,即建立现代果品产业集团或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合作制,实施集团运作、一体化经营,谋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融合渠道。这是符合我国水果发展战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实施集团运作或合作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如集团式、股份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将分散的水果种植业、加工生产、存储运输、营销等一系列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产业化,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本投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做到质量、利润、数量三提高。
要发展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以培育发展水果产业的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和示范企业作为发展水果产业的龙型企业。用龙型企业来带动基地、果农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搞好龙型企业的品牌建设。实施水果生产现代化建设,涉及到供销、农业、化工、科研、外贸等单位,这就需要各方要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宏观效益出发,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进行一体化经营的探索创新。通过集团化,树立起品牌商标,扩大集团经营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信誉度,营造良好的现代企业形象。
一是搞好对水果产业的技术应用及技术创新。实现水果的标准化生产,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加工生产技术、包装技术、储藏技术等;二是积极选育、开发和应用新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使水果产品能适应我国及进口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三是提高我国水果生物工业技术运用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增强水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要鼓励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创建水果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示范园或示范区,扶植龙头企业。如香梨是新疆的特色出口产品之一,往年出口香梨主要靠人工分选或用毛笔(小刷)除虫,2000年,香梨经营单位引进新技术,采用生物浸泡法或气泵法,较好地解决了香梨带螨问题,并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我国作为水果产量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14%,但水果出口量占水果总产量的比重较小,只有1.2%。这与世界有些水果出口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美国每年水果产量约为4000多万吨,其中24%用于出口,智利年产水果2000多万吨,其中54%出口,所以我国水果的出口潜力非常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加危机感、紧迫感,大力搞好国际市场营销,千方百计地扩大水果的出口,提高我国水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方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主动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习惯,因地制宜地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例如:美国的“青苹果”为了打入日本市场,改变日本人把苹果作为饭后甜食的习惯,(青苹果不适合做甜点,而适合生吃),在日本搞“吃苹果大赛”,主要是针对青年人,引导他们的消费习惯;同时,通过政府谈判等,使青苹果在日本销量逐年增加。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应该组织一批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实施营销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水果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锻炼成长。
国内企业可以直接进入进口国,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也可在当地寻找一个资信较好的商进行代销。这样,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情况,以便国内尽快根据需求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在进口国直接销售,可以使自己的商品直接进入当地的超市、批发市场、水果配送中心,也可向当地零售商直接批发,灵活性、机动性较大,从而带动我国水果出口的扩大。
近几年来,我国的水果业正在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竞争。我们要面对现实,使果农树立起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尽快适应市场的需求。从果品的质量看,只有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从产品的外观、内质,包装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才能提高我国水果产品在国外及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从果品的储藏看,要改变部分果农储藏能力低、储藏设施落后、土法储藏的现象,实行冷库储藏或气调库储藏,延长货物寿命,提高水果的保鲜能力;从果品的销售看,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由市场决定供求变化,因此,必须尽快实现与全国这个大市场的融合及与世界市场的接轨。跟上时展的节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建立现代化的水果生产模式,即建立现代果品产业集团或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合作制,实施集团运作、一体化经营,谋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融合渠道。这是符合我国水果发展战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实施集团运作或合作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如集团式、股份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将分散的水果种植业、加工生产、存储运输、营销等一系列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产业化,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本投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做到质量、利润、数量三提高。
要发展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以培育发展水果产业的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和示范企业作为发展水果产业的龙型企业。用龙型企业来带动基地、果农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搞好龙型企业的品牌建设。实施水果生产现代化建设,涉及到供销、农业、化工、科研、外贸等单位,这就需要各方要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宏观效益出发,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进行一体化经营的探索创新。通过集团化,树立起品牌商标,扩大集团经营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信誉度,营造良好的现代企业形象。
一是搞好对水果产业的技术应用及技术创新。实现水果的标准化生产,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加工生产技术、包装技术、储藏技术等;二是积极选育、开发和应用新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使水果产品能适应我国及进口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三是提高我国水果生物工业技术运用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增强水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要鼓励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创建水果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示范园或示范区,扶植龙头企业。如香梨是新疆的特色出口产品之一,往年出口香梨主要靠人工分选或用毛笔(小刷)除虫,2000年,香梨经营单位引进新技术,采用生物浸泡法或气泵法,较好地解决了香梨带螨问题,并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我国作为水果产量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14%,但水果出口量占水果总产量的比重较小,只有1.2%。这与世界有些水果出口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美国每年水果产量约为4000多万吨,其中24%用于出口,智利年产水果2000多万吨,其中54%出口,所以我国水果的出口潜力非常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加危机感、紧迫感,大力搞好国际市场营销,千方百计地扩大水果的出口,提高我国水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方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主动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习惯,因地制宜地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例如:美国的“青苹果”为了打入日本市场,改变日本人把苹果作为饭后甜食的习惯,(青苹果不适合做甜点,而适合生吃),在日本搞“吃苹果大赛”,主要是针对青年人,引导他们的消费习惯;同时,通过政府谈判等,使青苹果在日本销量逐年增加。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应该组织一批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实施营销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水果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锻炼成长。
国内企业可以直接进入进口国,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也可在当地寻找一个资信较好的商进行代销。这样,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情况,以便国内尽快根据需求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在进口国直接销售,可以使自己的商品直接进入当地的超市、批发市场、水果配送中心,也可向当地零售商直接批发,灵活性、机动性较大,从而带动我国水果出口的扩大。
(一)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且中国处于逆差地位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基本呈增长趋势,2011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到263.63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15%。同时,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多年来以逆差为主,2011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64.9亿美元,而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就高达173.39亿美元。可见,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是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金砖国家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占重要地位。根据表1发现,2001年中国与巴西、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额相近,与印度贸易额次之,中国与这三国农产品贸易均为逆差,中国与南非贸易额较少且为顺差。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额最大,为166.22亿美元,占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63.05%;中国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额次之,为53.37亿美元,占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20.25%,中国与俄罗斯、南非的农产品贸易增速相对较慢,2011年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分别为37.36亿美元、6.67亿美元,占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比重分别为14.17%、2.53%。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巴西、印度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与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并于2010年开始出现顺差;中国与南非的农产品贸易则一直保持较稳定的顺差,但金额不大。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整理。下同图12001—2011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贸易差额(亿美元)(二)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商品标准分类为HS两位码的数据,对2011年中国与其他4个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进行分析,可得:中国与巴西在52章(棉花);23章(食品工业残渣及废料;配制饲料)、20章(蔬菜、水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上双边贸易密切,这三类产品在中巴农产品双边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多为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例如12章(油籽)、17章(糖及糖食)与24章(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等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对巴西的出口则多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符合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例如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50章(蚕丝)、11章(制粉产品;麦芽;淀粉等;面筋)等均为中国对巴西出口的重要农产品。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的前10位中有5个行业相同,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分别为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等水果的果皮)、12章(油籽)、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品),这5个行业中既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又有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在与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上更具优势,如52章(棉花)是中俄农产品贸易中的重要部分;而俄罗斯自然环境因素使其更趋于发展林业与畜牧业。中国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与中俄农产品贸易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印在52章(棉花)、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53章(其他植物纤维)、09章(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13章(虫胶;树胶、脂及其他植物液、汁)上互为主要贸易伙伴,这些多数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出口印度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一定地位,如52章(棉花)与17章(糖及糖食),而印度出口则绝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较少。因此,中国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中国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上更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与南非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较少,中国与南非农产品贸易前10位中仅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52章(棉花)、20章(蔬菜、水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相同,既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又有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尽管中国与南非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较晚,增长率低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但具有较大的潜力。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行业。巴西与南非出口中国的农产品主要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印度与俄罗斯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国与巴西、南非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大,与俄罗斯、印度的农产品贸易则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比较优势是贸易双方交易产生的重要基础,在农产品领域尤其如此。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力资源、文化传承等禀赋的差异,在不同类别的产品上会各有比较优势或劣势,从而会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互惠贸易。RCA指数由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1965,1989)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RCAij=Xkiw/XtiwXkww/Xtww,其中,Xkiw表示国家i产品k的出口额,Xtiw表示国家i的出口总额,Xkww表示产品k的世界出口额,Xtww表示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认为,如果RCA>2.5,则表明i国在k产品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如果1.25≤RCA≤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果0.8≤RCA≤1.25,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如果RCA<0.8,表明竞争力较弱。根据表2列出的金砖五国28类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在金砖五国中,巴西农产品出口的整体比较优势最强,绝大部分农产品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中还不乏一些极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俄罗斯在农产品出口上的比较优势最弱,只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谷物这两类农产品的RCA指数大于1。这与两国地理位置不同有关:巴西土地广阔、温度适宜、水源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俄罗斯气候寒冷,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总体农业发展水平落后,食品基本依赖进口。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5章(其他动物产品)、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13章(虫胶,树胶、脂及其他植物液、汁)、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品)、20章(蔬菜、水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50章(蚕丝)、51章(羊毛等动物毛)、52章(棉花)、53章(其他植物纤维)。俄罗斯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10章(谷物)。巴西除了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4章(乳、蛋、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等类型农产品上不具比较优势外,其大部分农产品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尤其是在05章(其他动物产品)、12章(油籽、子仁、工业药用植物、饲料)和17章(糖及糖食)上,RCA指数都在10以上。印度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02章(肉及食用杂碎)、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等水果的果皮)、09章(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10章(谷物)、17章(糖及糖食)、23章(食品工业废料、配制饲料)、24章(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50章(蚕丝)、52章(棉花)和53章(其他植物纤维)。南非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等水果的果皮)、11章(制粉产品、麦芽、淀粉等,面筋)、17章(糖及糖食)、20章(蔬菜、水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21章(杂项制品)、22章(饮料、酒及醋)、24章(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和51章(羊毛等动物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RCA指数的差异,体现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他金砖国家除了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外,还在资本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发展农产品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贸易结合度分析双边贸易结合度是指一个国家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它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布朗(1947)提出,之后经过日本学者小岛清(1958)等人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明确了双边贸易结合度在统计学和经济学上的某种意义。本文用它反映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互相依存的程度,数值越大,表明这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相互依存度的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公式表示为:TIIab=Xab/XaMb/Mw,其中,TIIab表示a国对b国的农产品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出口的农产品贸易额,Xa表示a国出口农产品总额,Mb表示b国农产品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TIIab>1,表明两国农产品贸易联系紧密,TIIab值越大,表明两国农产品贸易关系越紧密、TIIab<1,则表明两国农产品贸易联系不紧密奇异果体育。图2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变化从图2中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与巴西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上升最快,从2001年的0.09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1.53,增长了16倍,说明在过去10年,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有了很大发展。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则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01年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为1.74,是同期其他金砖国家中贸易关系最紧密的,到2010年,中国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结合度指数下降到1.41,巴西取代印度成为金砖国家中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最紧密的国家。中国与南非和俄罗斯在农产品方面的贸易关系相对稳定。2010年中国与巴西、印度和南非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大于1,与俄罗斯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小于1,说明中国农产品贸易与巴西、印度和南非相对紧密,与俄罗斯联系则相对较弱。
金砖国家作为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是金砖国家对外贸易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可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对此,本文对金砖国家农产品的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和市场出口结构进行分析,以考察中国与金砖国家在农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上的竞争程度。(一)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相似度分析由于出口的产品结构存在差异,出口国之间贸易总量的比较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口国之间的竞争程度。本文采用Finger和Kreinin(1979)提出的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ExportSimilarityIndex)来衡量任意两个金砖国家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上出口农产品的相似程度和直接竞争程度。出口相似度指数的定义为:SP(ij,w)=[∑Min(Xkiw/Xtiw),(Xkjw/Xtjw)]×100,其中,SP(ij,w)表示i国和j国出口到w市场的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Xkiw和Xkjw分别表示国家i和国家j产品k的出口额,Xtiw和Xtjw分别表示国家i和国家j的出口总额。该指数的变动范围在0~100之间。为了调整国家规模相差过大带来的问题,Glick和Rose(1998)对这个指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产品相似性指数为:SP(ij,k)=∑k[(Xkiw/Xtiw)+(Xkjw/Xtjw)2{]×(1-(Xkiw/Xtiw)-(Xkjw/Xtjw)(Xkiw/Xtiw)+(Xkjw/Xtjw)})×100。一般认为,SP(ij,k)指数为100时,表明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完全相同;相反,指数为0时,则两国对第三市场或者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完全不同。同时,如果这个指数随着时间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另一方面,如果出口相似度指数下降,则意味着两国在第三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正在上升,表明两国在第三国或者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趋于缓和。根据表3计算的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整体来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到世界的农产品相似度指数是比较高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说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的农产品竞争性降低了。分国别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最激烈,产品相似度指数下降幅度也最小,这主要由于在金砖国家中,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禀赋差异性最小;中国与巴西农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十年来一直较低,中巴在农产品的出口种类上差异较大,两国农产品结构互补性较强;中国与俄罗斯和南非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没有出现明显的收敛趋势,中俄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虽然在2001年较高,超过中国与南非,但是却下降得很快,到2010年,中俄农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在金砖国家中仅高于中巴,说明中俄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二)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性分析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逐年增长较快,除产品结构外,金砖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也会存在竞争。从中国和金砖各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来看,欧盟、美国、日本、东盟是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市场有很强的相似性。表4显示,中国是其他金砖国家的重要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东亚国家和地区,如东盟、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此外,欧盟和美国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巴西农产品主要出口中国、东盟、日本等东亚市场,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也是巴西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俄罗斯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其周边的欧盟、中国、乌克兰、韩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有东盟、欧盟、中国、孟加拉国、阿联酋及美国;南非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除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外,还有其周边的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除了各自具有地缘优势的市场外,基本都在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4个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中国对这4个市场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37%,巴西对这4个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占巴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8.33%,印度与南非的比例分别为33.94%和47.33%。虽然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农产品出口市场上存在较大范围的重叠,但从5国出口4大市场的产品来看,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到欧盟市场的农产品并不相同,仅在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等水果的果皮)、12章(油籽;子仁;工业药用植物;饲料)与其他金砖国家在欧盟市场上存在竞争。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东盟市场的竞争性则较在欧盟市场明显一些,在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12章(油籽;子仁;工业药用植物;饲料)、24章(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和52章(棉花)上都存在竞争;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美国市场的出口产品结构差异较大,只有在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9章(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20章(蔬菜、水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21章(杂项食品)存在竞争性;相比较而言,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性最小,仅在03章(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12章(油籽;子仁;工业药用植物;饲料)、23章(食品工业残渣及废料;配制饲料)存在一定竞争,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较其他金砖国家在地理上与日本具有“天然的贸易伙伴”关系。
广西是农业大省,全区人口5579万左右,农业人口为4000多万,占总人口的80%左右。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由于广西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目前主要生产的农产品有:粮食、糖、木薯、水果、油料、蔬菜、水产品、奶类产品、肉类产品、禽蛋、桑蚕、经济林木、茶叶、中药材等14类农产品。其中蔗糖产业稳居全国第一,市场份额超过50%。木薯、热带水果等支柱产业产量也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而新兴产业桑蚕产量也超过了江苏、浙江,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中药材的产量仅次于云南,在全国排名第二。
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多种农产品,是中国主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其中,水果、糖料、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是广西的主要优势农产品。(1)产品结构。由于广西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较为低下,出口的农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低价值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高价值农产品较少,使得广西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不强。(2)市场结构。在出口地区方面,根掘广西农业厅的统计数据,2016年广西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中,东盟和美国两大市场共占据了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约70%,其中东盟国家高达53%左右。此外,广西农产品的出口市场还包括日韩、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在广西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中,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位,这些国家是广西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但广西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过于集中,农业生产和贸易不协调,影响了广西农产品出口发展。广西农产品出口市场存在局限性,主要为亚洲临近国家和欧美国家,这些国家农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份额有限。而非洲、拉丁美洲等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市场份额却相当少。
(1)农产品出口种类单一,缺乏包装、深加工。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虽示广西对外出口植物产品主要以蔬菜、水果和坚果类为主,而动物产品则主要以水产品为主。而且就产品品种和结构而言,低价值产品较多,附加值高的农产品较少,出口也较为稀少,而单一的低价值农产品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2)农产品出口市场密集度高。广西目前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特别是近几年,对广西农产品进口量最大一直是东盟尤其是越南、欧美等。对于其他市场开拓不足,造成了广西农产品对少数国家出口份额过大,出口量过于集中。对越南、美国、欧盟、日韩的出口占全部出口市场的70%左右。高度的市场集中度造成了广西农产品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发生变化,将会对广西农产品的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3)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广西农产品出口企业主要为集体和企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少,大多数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落后。
(1)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和生产加工设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出新型产品,对以往老式方法加工的农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将农产品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包装环节都要做精致。(2)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广西农产品出口渠道应当以多市场、小份额的战略为主,积极开拓国际化的多个市场区域,并将关注区域放宽到全球范围。从广西农产品出口多元化、差异化的战略规划出发,任何一个国家市场都可成为潜在市场,可结合市场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的市场策略进行市场推进。(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抓住国内外大企业扩大规模和产业转移的大好机会,寻找合作对象。一要有针对性的挖掘大型龙头企业,了解其企业发展动态,寻找合作的机会;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招商的方式,吸引大型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并把握好机会,提高成功率。
[2]屈小博,胡求光.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6(9):108-113
[3]黄祖辉,王鑫鑫,宋海英.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和变化趋势〔J].农业技术经济,2009(1):11-20
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广西积极投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广西大力挖掘粮油、棕榈油等特色优势产品,积极筹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构建“南菜北运”物流体系,通过打通东盟各国与我国北方地区农产品的物流通道,构建中国-东盟果蔬的集散运输中心。广西正着力建设海陆联通枢纽,构建跨境产业链,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为广西农业发展壮大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更大挑战,广西必须发掘潜力、扬长避短,加快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一)农产品贸易额稳定增长但逆差较为明显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增长相对平缓。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较大,尽管逆差在逐年递减,但依然保持较大贸易逆差,如表1所示。广西农产品贸易总额整体呈增长趋势,进出口贸易额由2011年的39.2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56.4亿美元。其中广西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缓慢,近年来并未出现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出口额为11.6亿美元,到2016年也仅为13.2亿美元。相比较出口而言,广西农产品进口额近年来增长幅度较大,2011年广西农产品进口额为27.6亿美元,2016年达43.3亿美元。2011-2016年广西农产品总体而言一直保持较大贸易逆差,如表2所示。(二)农产品出口结构逐渐优化广西盛产热带、带水果、药用作物、水产品等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主要以罐头和制糖为主,产糖量居全国首位。广西出口的农产品中,占比重较大的是果实、果仁周叮波副教授(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百色533000)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科研项目(编号LQ15A02);2017年国际商务硕点建设项目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和食用水果及坚果等农产品。同时,广西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一些变化,广西谷物及谷物粉、活禽及肉类出口贸易增长缓慢,2011-2016年广西谷物及谷物粉、活禽及肉类出口贸易并无较大增长,蔬菜、鲜干水果及坚果、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出口贸易额增长相对迅速且逐年稳步增长,如表3所示。广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蔬菜、鲜干水果及坚果、水海产品及其制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逐渐优化了广西农产品出口结构,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解决了就业问题。(三)农产品出口市场较为集中广西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广西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成绩卓著,东盟已成为广西名副其实的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具体而言,广西与越南、香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的出口贸易总额始终保持在总出口额的85%以上。越南是广西在东盟中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国,占东盟份额的70%以上。2014年,双方农产品贸易额高达9.43亿美元。此外,美国是广西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16年出口价值为2.52亿美元。相对集中的出口市场格局对广西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相当不利,倘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进口环境发生变化,将会对广西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生产模式落后且产品质量偏低导致竞争力较弱广西农产品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依然以传统的粗放型为主,集约型、专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格局,劳动生产率较低,在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也存在众多不足。另外,广西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产销一体化组织,大多数农户分散经。
Copyright © 2012-2023 奇异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鄂ICP备15010870号-1